汽车制造新挑战:芯片中国厂商占比不足5%,究竟该如何破局?

  新浪科技讯 12月16日下午消息,“2022科技风云榜”年度盛典今日举行,今年活动主题为“守正创新,科技向上”。在汽车分论坛上,太蓝新能源CEO李彦,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小马智行COO、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王皓俊围绕动力电池、车载芯片、自动驾驶等话题发表演讲。

  在新能源汽车上,动力电池是最重要的零部件之一,不仅关乎汽车整体的续航,同时还与安全性息息相关。不同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出现自燃起火等频频见诸报端。

  太蓝新能源CEO李彦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广泛使用的动力电池是液态锂电池,其在安全性方面还是有一些隐患,这个隐患主要来自液态电解质比较容易引起热失控,以及锂枝晶的增长可能会刺穿电池隔膜,隔膜受热收缩之后会引发大面积的短路,这些都是传统液态锂电池易燃易爆的结构性原因。

  而固态锂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可以替代现有的隔膜层和液态电解质,能够很好地解决安全性问题。新一代固态锂电池产品如果想顺利的推进大规模产业化,产品一致性和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也都是一定要解决的问题。太蓝的产品生产实现了不逊于现有液态锂电池的良品率,在生产成本方面也是基本持平。

  “当前我们固态锂电池产品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倍率性能、循环寿命等核心指标的综合性能,已经被证实大幅度领先于现有的液态动力电池。”李彦说。

  今年,除了动力电池的话题,缺芯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焦点。有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435.1万辆汽车。

  这一方面也是源于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快。芯驰科技副总裁陈蜀杰表示,车已经从以前的驾驶或者乘坐工具变成了一个非常智能化的全新场景,迎接着从“功能车”到“智能车”的华丽转身,这个变革为汽车半导体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机遇。研究报告显示,到2025年汽车半导体市场的规模将达到五千亿元。

  但芯片却也成为困扰中国汽车产业的瓶颈之一。陈蜀杰指出,中国汽车虽然占据全球汽车市场的三分之一,但是汽车芯片中国的厂商占比不足5%。尤其是在一些特别核心的控制、计算单元,中国现在相对来说还是偏落后一些。

  “汽车芯片一定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产业,才能够真正的保证安全可靠,并且有很高的性能。”她说,芯片分为很多种类型,从安全等级要求最高的汽车芯片到工业芯片,再到消费级芯片。消费类芯片不能直接拿到车上来用,因为像手机和PC是单屏单操作系统,但车是多屏多操作系统,这些都需要我们有非常长时间的一个积累。

  还有就是需要有很完善的一个生态圈。车不是把芯片直接物理层面的安上去就可以了,它需要操作系统,需要通过软件进行无缝的打通,还要应用层,在应用上面有视觉、语音,包含像自动泊车这些系统在上面运行,并且过程中会运用到大量的工具和协议栈,都要把它打通。否则,一块芯片就是一块砖,不能发生发挥任何作用。

  而在汽车智能化的进程中,自动驾驶被视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但今年以来,由于多家头部的自动驾驶公司相继被曝出负面消息,裁员、市值暴跌、转换赛道一时间成为业界常态,外界对自动驾驶的未来发展再添疑虑。

  小马智行COO、上海研发中心负责人王皓俊表示,最近美国的一些自动驾驶公司频频曝出一些负面消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于自动驾驶发展的信心。其实任何行业和技术的发展都会有波峰波谷,我们对于自动驾驶行业的未来还是保持着非常乐观的态度,虽然有阶段性的低谷,但总体还是一直不断在向前发展,并在今年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

  他以小马智行的商业化进展为例进行了分享。在自动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方面,王皓俊透露,目前小马智行在国内拥有近百辆的Robotaxi,在广州和北京都可以提供商业化的付费服务。虽然还没有开始盈利,但是商业模式的验证已经开始。有希望在3-5年内进一步扩大规模,从而产生可观的收益。

  在自动驾驶卡车Robottruck领域,目前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已经开始为小马智行带来上亿的营收。

  在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方面,小马智行近期自研了基于英伟达Orin芯片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目前已经有了一批定点用户,并且已经开始逐步交付。也在和一家造车新势力推进合作,小马智行的域控制器以及辅助驾驶技术将有望很快地装配到量产车中。

  “和其他的新兴技术一样,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目前虽然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局部的问题。事物的发展总是呈螺旋式的上升趋势。希望大家对自动驾驶行业赋予足够的耐心和继续的支持。”王皓俊最后说。

本文转载自新浪科技。本站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