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夹在理想和现实中间

撰文 | 王晓树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谁都没想到,大模型刮起的AI春风,还没再绿江南岸,就已经有了沉寂的势头。

“减持风暴”袭来,直击海内外人工智能概念股。

美东时间6月22日晚,有文件显示甲骨文创始人埃利森在解禁期套现4.82亿美元。除了甲骨文之外,英伟达也遭到了公司董事以及爱德蒙得洛希尔资产管理公司的减持。

A股和港股的AI概念股也历经了一波“减持风暴”。从六月初开始,包括三六零、剑桥科技、商汤科技、昆仑万维等概念龙头股也遭遇减持。

其中,值得关注的当属商汤。

仅6月份,商汤科技便遭遇阿里两次减持。另外,尽管大模型的东风吹涨了一大批概念股,但作为“亚洲AI龙头”的商汤却没能一路飘红,重回巅峰。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在今年上半年,趁着大模型的东风,商汤有过两次股价上涨阶段。尽管如此,商汤此时的最高峰3.7港元每股与上市之初的峰值9.7港元也相差甚远。

这不禁让人发问,商汤为何不被市场看好?为何留不住投资者?

如果深究商汤现在的布局,其实不难发现,商汤的现状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丰满理想和骨干现实徘徊不定,纠结难行的状态。

一、股东减持背后:“资本宠儿”不再

从诞生起,商汤就一直是被资本追着投钱的宠儿。

天眼查显示,从2014年成立开始到2021年上市,商汤一共有过12轮融资。从B轮开始,商汤被资本追着投资,拿的钱越来越多,背后的机构名气也越来越大,比如软银愿景基金、老虎环球基金等等。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

“资本宠儿”的光环,在商汤上市后股票一路狂跌之后就逐渐消散。

随着解禁期的到来,投资人也加速减持套现的步伐。在此期间,尽管包括创始团队汤晓鸥、徐立、王晓刚、徐冰等在内的股东,做出了自愿禁售承诺,并且试图通过回购股票的方式稳定市场,但这也依旧没能留住股东的心。

2022年5月,商汤第二大股东软银集团开始减持套现。不到一年的时间,软银集团三次减持套现商汤,持股比例也从18.02%降至15.99%。

招股书资料显示,从2018年C+轮融资开始,软银集团参与商汤5轮融资,IPO前合计持有47.31亿股。按照商汤C+至D+轮的融资成本分别为0.2331美元、0.2836美元、0.315美元、0.3536美元和0.4094美元(按截稿时汇率计算,分别是1.8265港元、2.2222港元、2.4683港元、2.7707港元、3.2080港元),平均每股成本为2.37港元。

而软银三次减持套现每股价格为1.9769港元、2.7687港元2.5365港元。对于软银来说,这三次套现,基本上是在亏本的边缘徘徊,即便是有所收益,相对于软银来说体量不足一提。

除了软银之外,阿里也多次套现。

2022年11月,阿里开始减持套现。直至今日,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阿里共四度减持商汤,合计套现超过4亿港元,持股比例也从最初的9.05%下降到5.91%。

仅今年6月份,阿里就两次减持套现。结合最近阿里的动态来说,不少人认为,阿里近期连续套现实际上是为应对近期业务线调整而回笼资金。

不过,这也只是外界的一种推测。更普遍的看法是,市场是用脚投票的,商汤除了“跌跌不休”的股票外,更重要的是,商汤依旧在不断亏损,看不清未来盈利的时间和方向。

二、商汤何时盈利?

盈利问题,是人工智能企业老生常谈的问题。

不过,商汤目前备受质疑的点在于,在计算机视觉的赛道上,格灵深瞳在2022年已经实现了扭亏为盈,而行业“老大哥”却在持续大额亏损中。

今年4月,格灵深瞳发布2022年年报,其中显示,格灵深瞳全年营收3.536亿元,同比增长20.47%;净利润3261万元。这也是AI计算机视觉中首家盈利的企业。

而此前风光无限的“CV四小龙”中云从科技2022年营收大幅下滑,尽管在大模型火热后股价疯长了一波后,但很快又重回下跌状态;旷视科技还在上市之路上苦苦挣扎;依图在多次冲击IPO折戟后,逐渐掉队,现在声量寥寥无几。

所以,商汤依然是被寄予厚望的。但从财务数据来看,商汤也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2022年,商汤营收38亿元,同比下降19%;年度亏损为60.9亿元,较上年同期收窄64.5%;经调整亏损为47.36亿元,同比扩大超230%。据公开数据, 2018年至今,商汤累计亏损达到了438亿元。

除了持续亏损之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商汤2022年具体业务的变化。

商汤营收主要来源于四大业务: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车。此前,商汤近90%的营收来源于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

2022年,商汤智慧商业客户、单客户收入、业务收入纷纷下滑,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5.2%。在智慧城市板块,尽管服务客户数量同比有15.7%的增长,但这项业务收入同比下滑48.8%。

对于下滑的原因,商汤将其归咎于疫情。实际上,商汤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的业务早在前几年就已经有下滑的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的壁垒不高,2019年前后,赛道玩家大幅增长,利润空间下滑,对商汤来说有一定冲击。

另外,大环境还未完全恢复,无论是智慧商业中的B端客户还是智慧城市中的G端客户等需求侧也并没有迎来再一次的大爆发。

图片来源:商汤科技2022年年报截图

还是有好的一面。商汤智慧生活和智慧汽车业务都迎来了高速增长期,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0%和59%。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智慧生活和智慧城市有所增长,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例有所上涨,但商汤总营收的大头依旧在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业务上。

其实商汤这一次业务线有所调整,也算是意料之中。从很早开始,商汤就在不断探索落地场景,基本上CV四小龙其他三家公司涉及的场景,商汤都有过探索,业务盘子铺的很大,体量大,但也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成本投入,造成了难盈利的困局。

其实格灵深瞳这一次扭亏为盈,很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盘子小,专注在一两个场景上,减少了成本投入,留出了盈利空间。

所以,此前有不少人“调侃式”建议,还不如专注在几个场景里,提高行业壁垒,早日扭亏为盈。但这对于不断突破技术边界,立志做AGI时代的基础设施建设者的商汤来说,可能是“心不甘情不愿”。

那至于何时盈利这个问题,商汤还得再寻佳期。

三、大模型时代,商汤夹在理想和现实间

商汤的焦虑心还是很明显的。

这就不得不提及商汤最近两次关于下棋机器人的发布。去年8月,商汤重磅推出会下象棋的AI下棋机器人,今年6月,商汤再一次推出下围棋场景的下起机器人。

商汤的这一步场景探索,被不少人吐槽。不过,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商汤试水C端市场的一次尝试。而这之前,是有“前辈”科大讯飞尝试过的路。比较相似的点在于,科大讯飞是在AI语音技术上,走向C端教育硬件市场,而商汤则是在计算机视觉上,探索C端市场。

目前AI下棋机器人还没有激起过多的水花。至于未来能不能成为商汤突破的关键场景,还有带时间的印证。

相反,ChatGPT平地一声惊雷给商汤带来了希望。

但是这里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ChatGPT带来了大模型火热,但是在最开始国内大模型遍地开花的时候,作为AI原生企业的商汤的声量基本上被科技大厂淹没了,也没有在首发大模型产品的队列里。

不过,好在商汤还是赶上了最火热的时候。4月10日,商汤在技术交流会上发布基础大模型“日日新SenseNova”,依托AI大装置SenseCore实现“大模型+大算力”的研发体系。

另外,商汤还一鼓作气,推出了对标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商量SenseChat”、对标Midjourney的AI文生图创作平台“秒画SenseMirage”、AI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如影SenseAvatar。

6月,商汤联合上海AI实验室联合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等又发布了千亿级参数大语言模型“书生 浦语(InternLM)。

商汤在此期间喊出的口号是AGI时代,抢先布局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模式,面向行业伙伴提供涵盖自动化数据标注、自定义大模型训练、模型增量训练、模型推理部署、开发效率提升等多种服务。

商汤CEO徐立在发布大模型产品时也一直在强调,商汤将一如既往地坚定投入在迈向AGI的前沿研发与商业化进程中。

不管是一口气发布的这么多大模型产品又或是所说的MaaS,在笔者看来,其实都是商汤不得不要去做的事情,也是商汤必须要尝试探索技术落地的场景,商汤只是在顺应这个时代。

此外,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大装置事业群总裁杨帆此前还提到,商汤大装置 SenseCore 的核心定位就是提供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层。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商汤基本上是包揽了从底层算法、框架、算力这些基础设施层,到智慧城市、智慧商业、大模型以及下棋机器人应用层,业务越来越多,场景越铺越广。

如果深挖商汤的话,其实不难发现,商汤就是一个极致的理想主义者。从创始团队,到后期公司发展,商汤都无时无刻不体现出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但是这也导致了大家对其印象还是停留在“学院派”,停留在将识别准确率从93%提到98%印象上。

商汤不断地去拓展落地的边界,其实这就好比学霸在学习上科科拿第一,然后在工作中,要不断挑战各种类型的工作,还要拿第一,但学霸不一定能适应所有的市场,这样的结果就是消耗掉了本应该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就的精力。

但是即便是商汤有着美好的愿景,但骨干的现实却被了其当头一棒。比起在基础设施层以及应用层,以及各种落地场景相比,市场更在意的是技术落地能赚钱。

要么成为Open AI那种,就单纯的追求极致的技术,要么就像格灵深瞳那样,做好几个应用层能赚到钱,给资本市场一个交代。但似乎,商汤还是坚持将理想揉进现实。

商汤科技,夹在理想和现实中间
扫描二维码查看原文
分享自DoNews
Copyright © DoNews 200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2024059877号-1     京ICP证151088号
京网文【2018】2361-2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