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张宇
编辑 | 杨博丞
题图 | IC Photo
靴子终于落地。5月27日,与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和商汤科技并称为“AI四小龙”的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每股15.37元,盘中涨幅最高至56.95%,截至当日A股收盘,云从科技的股价最终为每股21.4元,上市首日总市值达158.5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云从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在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四大领域已逐步实现成熟落地应用。
在“AI四小龙”之列中,虽然云从科技是继商汤科技之后的第二家上市企业,光环足够闪亮,但事实上,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十分曲折坎坷。
2020年8月,云从科技在广东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同年12月,其向科创板上市委员会递交了招股书并获受理。2021年7月,科创板上市委员委公告称,已通过针对云从科技的审议,在历经中止、多轮问询之后,直至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才同意云从科技在科创板上市的注册申请。
其实不只是云从科技的上市之路曲折坎坷,依图科技在申请科创板上市期间,审议被两度终止,最终宣告上市失败;旷视科技虽然成功通过上市委员会审议并且提交了注册申请,但目前其注册申请却处于中止状态。
一位AI行业人士向DoNews(ID:ilovedonews)表示,“AI企业普遍存在着‘高估值、高研发、高亏损’的情况,同时还面临着商业化不及预期的困局。诸如此类的原因,是导致AI企业无法顺利上市的重要原因。”
如今,在成立七年之后,几经波折的云从科技终于叩开了资本市场的大门,但对于云从科技而言,还远远未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深陷亏损泥沼
“钱”途堪忧、长期亏损,一直是笼罩在云从科技等AI企业头顶之上的乌云。
根据招股书,2019-2021年,云从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同一时期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0亿元、-8.13亿元和-6.3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20.85亿元。
在云从科技上市的前两天,其披露了2022年一季度财报。根据财报,云从科技的营收为2.13亿元,同比增长67.02%;净亏损为1.16亿元,同比减少45.52%。
具体来看,云从科技的主要业务分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和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两大板块,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是云从科技的创收业务。
2019-2021年,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5.97亿元、5.15亿元和9.3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6.52%、68.50%和87.28%。虽然占比较高,但人工智能解决方案业务的毛利率却并处于低位,同一时期,该项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3.43%、28.19%和31.34%,作为对比,依图科技、寒武纪、旷视科技等AI企业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普遍在50%以上。
创收业务的毛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是云从科技陷入长期亏损的一大原因,此外,巨额的研发费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56.26%、76.56%和49.63%,呈现出连年居高不下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研发费用最后都能带动业绩增长,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2020 年,由于芯片设计成果未达预期,且EDA软件和生产流片遭遇限制,最终终止了“人工智能SOC芯片研制及结合高准确度人脸识别技术的产业化应用”项目。
不只是云从科技,根据商汤科技的2021年财报,其总营收为47亿元,同比增长36.4%,同一时期,经调整后的净亏损为14.2亿元,同比扩大61.5%。另外,商汤科技的研发投入为30.6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5.1%,甚至远远高于云从科技。
在自我造血能力不足,且需要大肆“烧钱”研发和扩张的情况下,融资就成为了AI企业的救命稻草。自2015年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共完成11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40亿元,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定格在2020年5月份。
在AI行业中,长期亏损已成为常态。根据公开数据,商汤科技在2019-2021年累计亏损343.03亿元,旷视科技在2018-2020年累计亏损127.66亿元,而依图科技在2018-2020年上半年累计亏损61亿元。
也正是因为AI企业长期亏损,导致投资机构对其热情明显消退。西南证券在研报中指出,AI领域的投融资在2018年达到顶峰,投融资次数自2019年起显著下降。进入2021年以后,“AI四小龙”中仅依图科技于2022年2月份完成过一轮融资。
融资的道路走不通,通过上市环节资金压力便成为了AI企业的必然选择。在云从科技提交给上交所的招股书中,其阐述了所筹集资金的主要用途:拟融资37.5亿元,计划向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升级项目投资8.1亿元、向轻舟系统生态建设项目投资8.3亿元、向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综合服务生态项目投资14.1亿元、补充流动资金6.9亿元。
或许是为了提振投资者的信心,在招股书中,云从科技还乐观地预测:2022-2025年,收入规模预计为16.82亿元、25.01亿元、32.27亿元和40.1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60%。云从科技还表示,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毛利率的提升,预计将于2025年实现盈利。
“云从科技短期内恐怕难以改变亏损现状,上市只能暂时缓解资金压力,但终归是治标不治本。想要在2025年实现盈利,云从科技仍需要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完善自我造血能力。”上述AI行业人士说道。
前路依旧充满迷雾
对于云从科技而言,上市绝非终点。以同样在科创板上市的AI企业格灵深瞳为例,3月17日,格灵深瞳正式挂盘交易,其发行价为每股39.49元,但截至其上市首日A股收盘,格灵深瞳的股价最终跌去5.14%至37.46元,总市值为69.29亿元,上市首日便遭遇破发。
截至5月31日A股收盘,格灵深瞳的股价为27.02元,总市值为49.98亿元,较上市首日总市值跌去了27.87%。
格灵深瞳的总市值一路走低的原因离不开其深陷亏损泥沼。招股书显示,2018-2021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格灵深瞳的总营收分别为5196万元、7121万元、2.43亿元和7219万元,同一时期,净亏损分别为9230万元、1.89亿元、1.02亿元和5474万元。
与此同时,格灵深瞳对于前五大客户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根据招股书,2021年1-6月,格灵深瞳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74.54%,相比2019年的67.55%仍在持续增长。
云从科技也面临着大致相同的窘境,除三年累计亏损20.85亿元外,2021年,云从科技前五大客户贡献的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9.58%,较2020年的27.92%上升了41个百分点,对前五大客户的依赖度高,意味着云从科技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
此外,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AI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十分严重,在“AI四小龙”列举出的落地场景中,“智慧商业”“智慧管理”“智慧城市”等词语多次出现,云从科技的优势并不明显。
困境不止于此,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未来一定期间面临市场激烈竞争出现主要产品价格下降、研发投入持续增加且研发成果未能及时转化、人工智能行业政策出现不利影响、下游行业需求显著放缓等不利情况,公司将面临短期无法盈利,未弥补亏损存在持续扩大的风险,当务之急是如何能够扭转持续亏损的财务数据。这意味着,云从科技后续还需要继续投入巨额研发费用,未来依旧难以脱离亏损泥沼。
不过,AI行业也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比如《“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明确要求,推动先进过程控制系统在企业的深化应用,加快制造执行系统的云化部署和优化升级,深化人工智能融合应用,通过全面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资源消耗。
随着AI行业的相关政策逐步深化、层层推进,AI企业或有望趁势而起。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2025年,AI市场规模将达到163亿美元,届时,整个面向AI的基础设施建设、AI企业的智慧化解决方案等都将步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在资本市场上,利润仍是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标准。现阶段,投资者对于云从科技仍有信心,但如果商业化迟迟无法落地,没人会为长期亏损的AI企业埋单。上市只是一个开端,云从科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前述AI行业人士分析道。